5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強調要堅決打破思維定式、防止本位主義,在深化改革上下更大功夫,進一步優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健全激勵約束和考核評價體系,完善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體制機制;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去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兑庖姟窂膹娀袌龌A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六個方面明確加快建設全國大市場的重點任務,旨在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意見》明確要求,“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span>
市場由大變強關鍵在政令統一、規制統一、運行順暢、循環通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濟機制、體制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目前的市場規模很大,但大而不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經濟運轉導致的投入產出產生了龐大的生產資料和要素市場;人口眾多,數以億計的中等收入人群催生了巨大的消費市場。然而,我國市場盡管規模很大,但在運行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市場規律作用的發揮還不夠充分,要素、資源還沒有配置到最需要、最合理的地方和部門,投入產出的效益、效能還有待提升,要素資源供給和需求最有效結合還大有文章可做,發展模式雷同、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商品、服務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還需要在發展中達到新的均衡,交通、物流等供應鏈重要環節還需要進一步規范、貫通,等等;市場規則制度還不完全統一,政出多門,地方、部門規章、制度、政策指向、要求不盡完全協調,市場游戲規則不盡一致;全國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有些要素、資源甚至還沒有進入市場,實現市場化資源配置;商品、服務市場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貫通,質量、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時有發生,需要下力氣整治和規范;市場設施還不夠完善、先進,聯通水平不高,城鄉、地區、部門之間發展還不平衡,有些甚至差距較大,制約了全國市場運行的貫通、流暢。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過程中進一步予以解決和提升。只有市場運行規則制度、要素市場、資源市場、商品市場、服務市場和市場監管實現了全國統一,市場才能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經濟運行才能更為通暢,效益更好,發展質量更高。
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首先必須做好、做強國內市場,讓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讓商品、服務、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市場的調節下,達到一個最佳結合狀態,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效能。筆者理解,所謂大市場的強,就是在市場規模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全社會要素、資源的高效能結合和供給需求的高質量均衡。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資源和生產要素能夠逐步地匹配到最需要、最合適的地方和生產部門,形成全國最優化的產業布局和地區經濟格局。實現大市場向強市場轉變,主要是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商品和服務市場供需達到更高水平的均衡,整個社會經濟更流暢、更有效地運轉。所以,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向強市場過渡的必經之路,也是培育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新競爭優勢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統一大市場建設可以大大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國內營商環境全面改善與提升,吸引更多國際中高端要素、資源匯聚中國,與中國優勢要素組合配置,提高要素使用效能,孕育新的發展動能和國際競爭優勢,實現主場國際化和全球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更高水平的開放,是規制性開放,統一市場游戲規則,對內打破市場分割,克服經濟循環堵點,對外開放中國市場,在主場打造國際化、全球化產業鏈、供應鏈,增強我國經濟和產業的安全性與國際競爭力。
發展會展經濟
加快統一大市場建設進程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15號)明確提出展覽業成為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平臺?!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指導思想開宗明義指出,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是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會展是構建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平臺,統一大市場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堅強支撐。一個重要平臺,一個堅強支撐,都是中國特色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中,會展是鏈接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重要環節,促進國際、國內循環融會貫通的潤滑劑,連通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國際與國內的橋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服務的功能性平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和推手。
市場是商品、服務交換的場所,是具有買賣交易意向的社會群體和個人,是價值實現的地方;會展是商品、服務交易的媒介,通過匯聚人流、物流促成交易,實現價值。會展就是市場,會展與市場渾然一體,具有統一大市場的稟賦屬性。首先,會展定時定點舉辦,是順應經濟、社會、產業發展需要,有計劃、有目的,精心策劃組織,在固定時間和固定地點打造的市場。其次,會展連通國際、國內,匯聚各類發展要素,促成要素、商品、服務跨業主、跨區域、跨國界轉移配置,提高要素使用效能,擴大交易規模。再次,會展是交易成本更低而交易效率更高的市場。會展把散布在不同時間、不同區位的交易機會匯聚一起,讓買賣雙方充分溝通交流,多方比較體驗,讓價值規律現場直觀體現,充分發揮作用,達成交易或交易意向,帶來交易成本的節約和交易效率的提升。最后,會展還是帶有公共平臺性質的市場,通過非排他、無差別服務、無歧視待遇提供,會展參與各方可以平等感受現場氛圍,公平分享信息資源和交易機會,自主選擇合作對象。
從市場運行機理分析,會展緊密聯系著供給和需求,在社會生產和消費之間構建起橋梁,通過會展活動的組織,將產品、服務、技術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將市場需求信息傳遞給生產者,為生產更多、更好切合市場需要的商品、服務和技術提供依據;通過會展活動策劃與組織,打造一個商品、技術、服務交易市場,營造市場氛圍,匯聚交易機會,擴大市場規模;會展促進貨暢其流,物盡其用,加快商品、服務市場運轉,提新高要素、資源使用效能,推動社會要素、資源、商品、服務在更高水平和層次達到的更高效能均衡。所有這些都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目標要求不謀而合,與統一大市場的功能效用高度一致。
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是中國展會的典范,也是典型的集國家意志、經濟、社會、市場發展需要、精心打造、長期培育的開放性市場和公共會展服務平臺,通過這些平臺向全世界開放中國市場,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讓全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成果,推進世界共同發展,讓國人更方便地享用國際先進商品和服務,實現市場更高水平的動態均衡,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筆者參與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簡稱北京科博會)第1屆至15屆活動策劃與運作,見證了北京科博會創辦、成長發展的歷程;深刻體會到北京科博會較好地體現了會展統一大市場的功能屬性。北京科博會探索、形成了集高新技術展覽展示、論壇峰會、洽談推介三位一體的辦會模式。通過展覽展示最新科技發展成果,物化展現論壇和洽談的思想理念;通過論壇會議交流碰撞思想理念,提煉和升華展覽和洽談的內涵;通過洽談推介推廣最新技術成果、科技項目,推動科技合作,促成項目交易,延伸和擴展展會和論壇的功能與內涵。展覽展示、論壇會議、洽談推介三位一體,有機融合,聯動互動,互為支撐,共同推進。北京科博會秉承“搭平臺、聚商機、論發展、促合作”的辦會理念,緊密圍繞科技產業發展所涉及的各類要素策劃活動,搭建平臺,在推廣傳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觀念、新思維,宣傳推介我國的發展政策和環境,為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進入市場創造機會和條件,為技術、人才、信息、資本、管理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眾多要素的對接提供市場空間,推進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帶動區域經濟的合作與發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發揮了商品、服務、要素統一大市場的功能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